8月2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。“岭南大讲坛•文化论坛” 第211期邀请到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、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叶春生主讲《人间七夕——乞巧文化的传承与当代运作》,他以南北两个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为例,介绍乞巧节这一传统文化的缘起、演变、内涵,强调传承乞巧文化需要注入新元素,需要在“巧”字上下功夫。
七夕节,又名乞巧节、七巧节,发源于中国,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,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。叶春生介绍,七夕节乞巧风俗源于古人的星宿崇拜,原来是祭拜北斗七星的。甘肃西和乞巧节西和乞巧节自汉末形成以来,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,完整地保留了乞巧活动的习俗,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“活化石”。
相比甘肃西和乞巧节,广东地区乞巧节的传承显得有些曲折。叶春生介绍,广州的乞巧风俗,史籍上多有记载,《广州岁时记》中,对广州的乞巧会的组织、活动、斗巧形式等均有详尽描述。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,广东还是有不少乞巧遗风,此后便先城市、后乡村地慢慢逐渐消失。60年代以后,城乡都很少见了,即使个别村子有保留,内容亦发生了变化。如广州市番禺石基镇凌边村,至80年代仍有“摆七夕”的活动。改革开放以后,不少乞巧节活动又在广州西关、珠村、黄埔、番禺以及东莞各地有所复活。他说,当时农耕时代没有电脑拼图,更没有3G创意设计,“乞巧”,全在“巧”字上。“所以我认为今天的‘乞巧’,应该重在创意,巧在工艺,这是广东跟北方的乞巧不同的地方。”
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是,是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叶春生介绍,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,大致有两种形式,一种是固化的;另一种是活态的,即融入生活、融入民众,与时俱进,生生不息的。他强调,“乞巧”不只是为了对农耕文明的缅怀,对传统手工艺的抢救,在物欲横流的工业社会中,为中华传统文化争一席之地,更重要的发挥“粤人重巧夕”的精神,继续在“巧”字上下功夫作文章,注入新元素,玩出新花样。
他希望大家能够沉下心来,心灵才能做到手巧。而“巧”强调立意要巧,要有新意,要细心。很多精巧的工艺都是在长期的劳作中练就的,工业生产不能替代。而那些传承传统工艺的能人巧匠应该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扶持,让他们潜下心来,专心授艺传道,使之流传千古。他说:“我参观了很多这种传统工艺的一些作坊,他们现在的工作条件都是比较艰苦的。如果不加以扶持,没有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,这种工艺很快可能就会衰萎。” 叶春生强调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定要注重打造精品。他介绍,曾经发现过很多送给外宾的一些所谓本地的工艺品被扔在垃圾桶里,这让他感到很痛心。但当他捡起来认真看时发现所谓的工艺品并不是精品,没有保存的价值。他说:“民族的东西如果得不到世人的认可,它永远走不出世界,它就会被扔在垃圾桶里,所以一定要打造精品。现在旅游部门在这方面我觉得做的不够,经常是急功近利,过度打造,甚至开发一个,破坏一个。这种例子很多,没有重视发现它的文化内涵。”(作者 廖宴思) |